对“饭圈”乱象亮态度更要动真格

□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余姝满

近期,公安部公布四起打击整治涉体育领域“饭圈”违法犯罪典型案例,其中有三起涉及乒乓球。8月17日,中国乒乓球协会在官网发表声明,对此表示坚决支持,并强烈谴责任何违法犯罪行为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中国乒协的声明中还提到,针对“任何对中国乒乓球队或其成员进行辱骂、诋毁、诽谤或其他形式的恶意攻击行为”,将依法收集证据,并追究相关组织和人员的法律责任,这是对体育领域“饭圈”乱象动起了真格。

从公安机关持续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,到相关协会在官网发表声明,再到运动员个人主动与饭圈划清界限、保持距离,整治体育领域畸形“饭圈文化”,既需要鲜明亮出集体说“不”的反对态度,也必须拿出精准打击、合力根治的务实行动。

乒乓球项目受畸形“饭圈文化”侵蚀之害。巴黎奥运会上,陈梦与孙颖莎展开对决的乒乓球女单夺冠之战,把畸形“饭圈文化”暴露得更加彻底、更加直接。赛场上,加油声一边倒,陈梦获胜后竟有人大喊“退票”;赛场外,有些人针对陈梦,在网络上带节奏、搞拉踩,有组织地发布攻击诋毁言论。这一事件引发全社会对畸形“饭圈文化”的高度关注和反感。

实际上,畸形“饭圈文化”对体育界的冲击早有端倪,甚至已经造成了严重困扰。对运动员私人生活的窥探、盲目维护自家运动员并诋毁攻击队友和竞争对手、恶意揣测裁判和教练……“饭圈”的种种歪风邪气,对运动员来说,在竞技状态、比赛心态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;对体育生态来说,不利于良性体育竞争的形成、竞技水平的提升,扭曲了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体育精神。

体育领域“饭圈”乱象,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。对其动真格,除了体育领域用力外,还需要相关部门、社会各界,多管齐下、协同发力。

回溯一下,今年4月开始,多家互联网平台开展为期3个月的“体育饭圈生态治理”专项行动;5月,国家体育总局公开表态,坚决抵制畸形“饭圈文化”侵蚀体育领域;此前,也有运动员发文,呼吁球迷理性支持自己喜爱的运动员,并表示在赛场之外,自己作为普通人同样需要私人空间。平台出击、部门表态、运动员呼吁,共同发力、彻底根治“饭圈”顽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“饭圈”是文化现象,畸形“饭圈”乱象是社会问题。对体育领域“饭圈”乱象动真格,就要深挖其愈演愈烈的原因。不能简单把板子打在粉丝身上,背后有更深层次的社会、技术的塑造作用,以及多方力量的拉扯。有部分粉丝过度狂热,有商业资本在推波助澜,有灰色产业链的暗中发力。

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体育不是“孤芳自赏”,当然需要粉丝的热情、观众的支持,但不是过度在意运动员本人,而是关注运动项目本身,以及运动员的竞技水平、赛场表现、品质精神等。被运动员的品格特质所激励、被运动项目的竞技趣味所吸引,这才是体育运动的迷人之处。而且对于体育产业而言,在理性的范围、合理的区间,越高的关注度,越凸显运动员的商业价值,越有助于体育项目的推广发展。

畸形的“饭圈文化”不仅要“人人喊打”,治理还要精准发力,发挥雷霆之力,才能根除“饭圈”乱象滋生的土壤,维护体育领域的良好环境,让体育保持纯粹、回归本真。